媒体报道

「现代工匠」人才增值培养的底层逻辑

发布时间:2022-04-30 14:45浏览量:

4 月 27 日,多鲸在线直播栏目《职教人》第一期圆满完成。现代职业教育联盟智库专家——贵州盛华职业学院联合创始校长、梦动科技 CEO 盛华,为大家在线解读了《现代工匠人才增值培养服务产业探索实践》,与各位职教人共同探索「数字工匠、智造工匠、营销工匠、服务工匠」人才增值培养,打造产教融合型企业样板。

 

以下为分享内容实录,经多鲸整理编辑:

 

今天我分四个方面来和大家分享。第一,我们的初心是什么?第二,我们的使命是什么?第三,我们在职业教育上做了哪些创新?第四,我们在开放什么?

很多清华北大等 985 院校的学生,被称作天之骄子,他们有自信心和学习能力,获得了社会资源的关注支持以及原生家庭的大力支持。但职业院校、技师学院的学生,是一些普通的学生,我将他们的标签总结为高考「后进生」、「三不好」的乡村青年。「三不好」即应试能力不好、家庭经济不好、社会资源不好。其实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这些学生已经被淘汰了。这个时候如果我们用原来的赛道和原来的评价标准,一定会有问题,所谓的「弯道超车」绝对是有最大风险的。所以我们需要帮助职业教育的学生「换道」,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把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好人。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去办这样的教育?一切源于爱。我们从全国吸引资源办教育,一个爱的出发点来自台湾爱国企业家王雪红、陈文琦夫妇。王雪红是 HTC 董事长、全球知名华人女性企业家,而陈文琦是威盛电子董事长、威盛信望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13 年前,我们说服了王雪红董事长捐资三个亿到贵州做公益,邀请北航软件学院创始人孙伟教授与我们一起,作为整个创始团队从北京到贵州开始建立盛华学院。

我们的初心,是让这些高职的学生能够零成本地完成学业并找到一份工作。我们认为,作为职业教育,首先要扶贫扶弱。在 2010 年,也就是 12 年前,在我们国家还没有谈扶贫的时候,我们就提出公益信念、扶贫助教。而且在今年,我们计划再捐十个亿用于学校的建设。

 

既然是抱着爱心到贵州办教育,我们也希望有机会汇聚全世界更多爱心人才到贵州来办盛华学院,所以我们专门成立一个「爱心志愿」项目。在 2019 年以前,该项目主要是以国际志愿者为主,主要成员来自于欧美,且形成了引起国家外专局高度关注的 「盛华引智模式」。2019 年末疫情暴发后,我们开始启动以国内教授和企业退休高管为主的「名师志愿者工作室」计划。截至目前,共聚集 400+ 国内外志愿者,秉持志愿精神,没有薪水,用爱来传递教育。

 

职业教育是让弱者发光,为此我们创办了全免费的盲人学院,已经招收了一千多名盲人学生,面向盲人进行职业教育。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摘取 2020 年东京残奥会金牌的,还有荣登国家大剧院的,这是我们在职业教育领域做出的一些突破性成果。

 

同时,我们也得到了国内外很多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既有国内主流媒体,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 等,也有包括美国《时代周刊》在内的一些国外媒体。

我们教育扶弱的第二个项目是非遗文化传承学院。很多年前,其实我们就发现了少数民族女孩早婚早育现象。怎样让这些群体改变这种现象呢?经过思考探索,我们和北京的唐人坊公司一起合作,成立了非遗文化传承学院。2015 年,彭丽媛还将该校学生制作的娃娃礼品作为「国礼」送给澳大利亚小朋友。我们的学生从原来极其可能早婚早育成为少女妈妈的人,变成现在独立的社会优秀女孩。我觉得这是我们所做的教育给人带来的最大的蜕变。

 

我朋友的一篇文章里写到,教育应该是让人人盛放光华,而这也是盛华学院希望做到的。其实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可能 95% 以上还是来自乡镇的乡村青年,我们认为这些乡村的青年高职生也可以通过就业盛放光华。就业的唯一体现就是他的薪资收入。200 分左右高考分数的学生,毕业后年收入达到 10 万元。在北上广深,这不是一个稀罕的事情,但是对于当年 200 分左右高考分数的群体,这 10 万元对他自己以及家庭,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们做教育、做扶贫、做公益、做创新这一系列的事,非常贴近教育扶贫概念,也更符合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要求。我们认为,职业教育最核心的是,爱是第一性原理,从底层逻辑培养学生蜕变。

 

第二个模块我和大家分享的是,人才培育的使命是人的增值。

 

先谈第一个维度,人的发展需要。无论是弱者、平凡人、学生,还是现在的新型农民工,都有发展的需求。上周我在深圳对新型农民工进行了一些调研,加上我自己的感知,我发现父辈年龄段的人,去打工的时候,在意的是能否有一份收入,而我们现在的新型农民工,他们的追求已经跟我们之前的认知有所偏差。

 

这里可以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理解,人们的需求从生理需求上升到安全感、社交需要到乃至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我在研究产教融合的时候,发现了马古利斯共生理论,即共同生存、共同发展。其中,人又是共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及我们国家前两年在推供给侧改革。以上种种都在表明人的重要性、需求的重要性、人对于发展需要的重要性。

 

现在我发现,平凡的人比较好的上升路径是做现代工匠。我们小时候身边都有木匠、瓦匠。说起工匠,我们很容易和这些人叠加。在我刚开始做职业教育,甚至在前两年的时候,我觉得这个词太低端了,这样的心态在全中国大多数做职业教育的院校工作者,包括一些应用型本科学校的老师身上是存在的。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老师及领导都无法教出工匠,何况教出更高级的工程师。工匠们最早的起源是鲁班,「工匠精神」来源于农耕文明时期的四大发明、鲁班等优秀工匠文化的传承。而现代工匠是指涵盖传统制造业、新兴制造业等行业,在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工匠」拆分开来,一个是「工」,即普通工人,一个是「匠」,即高技能人才。目前的迭代已经从工到匠。而从工变成匠变成师,这正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地方。

 

我们现在教育和产业间的距离还是很远。究其原因,客观而言,产先教后,即职业教育方面,产业总是领先于教育。主观而言,师资、教学内容等也落后于产业发展。我们发现,现在整个高职院校里面,搞竞赛是热度最高的一件事。为什么竞赛这么火热?因为竞赛得奖有利于老师评职称,也有利于学校申报各种项目。但是谁又真的在意和重视我们学生学到的有用的岗位技能到底是什么?他们的就业能力的保障又是什么?知行合一至关重要。

 

产业和教育距离很远,还表现在传统的数字化技能人才等不及黑板培养。产业没有耐心培养员工,因为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本身就充满了竞争。我们大多数院校是国办的,是有政府拨款和学费收入的。但是从企业数量上来讲,民营企业远超过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或者互联网大产业来讲,根本是没有耐心培养员工,只能靠招聘的方式选拔「直接上岗好用」的员工。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又在加速,这个时候其实企业是等不及和院校合作的。院校本身很多时候在乎形式大于内容,很多时候会在岗位执行技能的学习和就业环节的打通上存在脱节。

为了避免这种脱节,我们这些年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过去我们主张「学以致用」,旨在先学后用,现在我们倡导「以用导学」,旨在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谓「用以致学」就是,未来需要用什么,就针对性学什么,然后改革学习方法,创新学习内容。针对「用以致学」,我提出「以用导学、实境育人、分岗培养」。以用导学指的是以岗位为导向培养有用的数字技能人才;实境育人是指要做成真实的工作情景、工作场景来育人;分岗培养指的是重点面向数字经济领域类岗位,「软硬兼施」培养实用技能人才。

而在人的培养中存在两种人,一个是社会人,一个是职业人。在院校以及整个工匠培养当中,作为社会人的培养和作为职业人的培养都是需要的。这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关联和递进关系,我们主张一种递进关系,就是先培养学生做一个社会人,然后再将这个社会人同步,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职业人是面向岗位的,社会人是面向公民的,社会人和职业人都有不同的知识、能力、素养。

 

只要是愿意、喜欢,就能够去真正的去投入,去把这个事情去做好。我们发现热爱自己职业的这种人,有一些岗位的通用能力和基本的职业素养是必需的,比如逻辑思维、书写能力。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丛字形人才胜任力」的概念,并做了一个三级指标体系,然后用三级指标体系逆向设置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此我们还提出一个模式叫人才培养 「1234=5+X」。左边是教育的输入端,充分考虑产教融合这条主线,从教育部的要求出发指导技能人才的培养。右边是教育的输出端,我们把输出的人才结构化、模块化之后,提炼出符合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培养人才着重培养两个维度,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

在具体实施的时候,我们提出批量化培养四类工匠的服务产业。第一类是智造工匠,指对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线进行设计、安装、调试、管控和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第二类是营销工匠,指从事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商品与服务推销、客户回访及话务管理等工作专业人员;第三类是数字工匠,指在数字产业化背景下从事数字内容创作、软件开发服务及数据服务的从业人员;第四类是服务工匠,指具备服务意识和能力的服务业从业人员,包括旅游业、餐饮、娱乐、批发、零售、中介等。

 

第三个模块叫,创新是人才培训的提质驱动力。如何创新?前提是要进行机制创新,保证双生性运营性实体,然后去做人才增值服务。

 

机制上我们要去创建「双生性」的运营实体。「双生性」是我自己在三年前提出的一个概念。我认为,产教要可持续发展,需要一个实体平台做支持。在做产教融合共同体研究的时候,我们发现过去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都是联盟式、协作式。现在很多都是一种协议式的绑定。而「双生性」产教融合型平台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共生共荣,真正打通校与企、产与教、理与实的边界,实现了机制创新和长效运营。「性」指的是内生的血缘性和生产的持续性。

 

「内生性血缘关系」能够让校企合作进入深层次。过去的校企合作在前些年叫做专业共建。我现在越来越看衰专业共建这件事啊,为什么呢?学校就越来越有信心自己来办专业,专业做的不好了,学校就急切地想把合作的企业置换掉,或者把它结束。当有了政策波动的时候,学校为了合规,就会选择立马终止这样的关系。因此契约式的校企合作无法保持长久。如果换作是内生性血缘关系,就好比父子、姐妹之情,又怎能轻易割舍呢?

 

我们过去做产业融合,很多时候做的是模拟,即使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也无法做到可持续。例如客服行业,在双十一、618 期间做活动,半个月就把事情做了,做完之后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去年我在上海拜访一位专家,他就跟我讲,通过「双生性」产教融合型实体,解决无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能够让「既办教育也办产业」从想法变成现实。

 

第一,我们实施「三真」的人才培养,在院校里面通过产教融合型载体多维度保障「真实项目、真实交付和真实分配」。

 

第二,我们建立了「三全一体」的管理机制,完善校企全职人员协同生产教学、全流程项目标准化管理、全体学生分层分类培养、教师经理身份一体化的「三全一体」运营管理机制。包括我自己既是学校的管理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第三,整个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发生了多元化的改变。不再是以考试、技能竞赛、升本作为我们的职业目标。综合以上三点,便是双生性机制的创新。

 

为此,我们在 2014 年 12 月 31 日注册成立了梦动科技这家数字技能人才增值运营平台企业,主要做人才增值服务体。我们希望通过「接活-赋能-供人」,最终打造产教融合性企业样板。梦动发展至今已成为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是贵州省大数据领域唯一的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是国际数据公司 IDC 发布的人工智能数据服务第一梯队企业,也是工信部举办的全国产教融合大赛特等奖获奖单位。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情,分别是接活、赋能、供人。

 

「接活」指的是梦动工场,致力于数字经济 BPO 外包服务,既服务产业,也赋能人才增值培养。所谓数字经济 BPO 外包服务,指的是我们把大型企业的业务引入到校园、职场,或者通过实训基地进行持续性的服务,以此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实现实境育人的环节。例如,我们高精度的数据工厂里面有数据标注业务、数据审核业务,跟人工智能专业、大数据应用专业密切关联。

 

当强关联产生之后,我们就可以把真实业务导入进来了,这样我们就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做真实的工作。自然而言,学生就可以通过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岗位实习进入真实岗位工作。当学生学会之后,毕业找工作 100% 找得到,因为企业都想用能够直接上岗的人。

 

「赋能」指的是梦动数科,致力技能人才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营,解决教育端「纸上谈兵」现象,真实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双创赋能专业建设。我们专门打造了生产性的实训平台梦动数科,在校内可以被称为数字工坊。数字工坊有建设、培训、生产整个环节。但终极的目标一定要完成生产这个环节,如果没有完成生产环节,那就是有缺陷的。因为只有进入生产环节,才算是真正的实境育人。举例来讲,我们在以前做数据标注,合格率是 98%,甚至 99% 以上才叫合格。我们在给企业做交付的时候,只有合格和不合格之分。如果不合格,所有的数据都会全部打回。

 

「供人」指的是通过现代工匠人力服务平台「岗拉拉」,实现就业培训上岗派遣一体化。我们发现进入院校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人才的增值,但我们的新型农民工只需要人力派遣,最多恨不得只接受三天培训,就能开始干活。因为这些新型农民工已经脱离院校,无法沉下心上课、做实操训练。因此,我们对服务进行了分类,一方面是人才增值,打造共建生产性实训平台,让学生进行订单式学习;另一方面是人力派遣,打造乡村振兴工匠学院,让工人进行订单式上岗。

 

我们做了一个面向现代工匠的人力服务平台,服务智造工匠、营销工匠、数字工匠和服务工匠,希望可以实现就业振兴。目前大部分工匠都来自农村或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之一。无论是农产业、加工业、旅游业还是其他行业。从历史上来说,产业的培育的周期是很长的,如果要把农民熟悉的产业变成一个标准化的产业,需要时间的积累。

 

再看另外一件事,假设乡村工资是每天 150 元,城市是每天 300 元。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到日薪 300 元的城市去务工。现代工匠里面有两类人,一类人是通过职业院校、技师学院培养的,叫初级工程师;一类就是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普通技工。从乡村振兴来讲,既然我们服务于工匠,我们先研究产业需求是什么,然后再从供给侧,研究我们的劳动力需求又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我们现在正在做这方面的深度调研,而且不是完全按照市场化的逻辑。我在跟政府的多级部门做访谈时发现,每一个人的认知和理解都是不一样的。20 年前大家要进工厂,负责招聘的人可以反向收钱。比如你要进厂,需要交 1000 元的介绍费。但现在招聘难度很大,我们又将如何迎合青年劳动力的喜好呢?青年劳动力本身又面临着哪些问题?究竟是父母养老、子女入学还是自身的再教育问题?诸如种种,都需要理清。而我们认为创新才是提质的驱动力,所以我们在做 BPO、HR 和职业教育实训结合的一些尝试。

第四个模块,我们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是要去解决人厂岗匹配的问题。我认为,解决人厂岗匹配要运用人厂岗一体化增值运营的闭环思维。有几个方面的根本问题需要解决。也就是,职业教育的学生找到工作了吗?工作是否与我们的岗位、专业强关联?学生是否找到了他能驾驭的工作?这都是最朴实的问题。我们的老师们不能为了追求高大上,做皇帝的新衣,自我欺骗、糊弄。

其实全部是殊途同归的。所以非常期待大家无论是在工企,还是院校,还是投资机构,来指导我们、帮助我们,我也有很多不懂、不熟悉的地方,希望大家作为同行一起来交流。我想,我未来 10 年到 20 年一定是立志于长期做职业教育的人才支持和产业融合。

 

最后,我觉得我们是在点亮学生,让教育与产业更近一些,我们是为了共同富裕的这个事业而奋斗的,真的是在做一个正确而又伟大的一件事。

 

 

 

 

 

 

0371-60929281

邮箱:277294447@qq.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华夏大道与鄱阳湖路西南角

Copyright ©2021 by 郑州机电工业技工学校 备案号:豫ICP备18041711号-2

郑州机电工业技工学校微信号微信公众号